教育是人类、国家、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个人觉得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了。因为,人才决定未来,思想决定高度。但是,在很多国家教育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就中国现状而言,贫困人口可以享受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幸的是,中国目前越来越多的政策,开始照顾到穷孩子的出路和未来,高校也陆续推出奖学金制度,让有智慧、有能力的穷孩子能够上得起学,读得起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出身贫寒,课外活动贫乏,工作受影响
大家都知道,美国高校,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比较注重孩子的课外活动,因为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综合竞争力。
李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大学四年,他都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申请学校奖学金成功就读。但是在大学毕业时,他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雇主表示,除了名校文凭,他们对成绩不是那么重视,而尤其重视课外活动,最好是曲棍球、划船等团队运动,因为可以在这些团队活动中看出这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然而,这些课外活动都是富裕的白人男性喜爱的项目,只有有钱人才能玩得起。对家境贫寒的李来说,这些课外活动简直是天方夜谭。学费翻倍,寒门学生深受贷款之苦如今,因为国家推行9年义务教育,中学之前的学费已经成不了问题,但是大学高昂的学费,却成为很多寒门学生的拦路虎。和过去相比,大学学费几乎增加了一倍。学费高,代表负债上升,很多学生都叫苦不迭。
金是我大学同宿舍的一名女生,她家境不是很好,大学期间的学费都是靠申请贷款。以至于大学毕业之后,她过得比较辛苦,因为无力偿还大学期间的贷款。“刚毕业那段时间,我过得很辛苦,总被贷款所累。我不敢违约不还,因为那会伤害我的信用纪录,日后申请购屋贷款都有困难……”对比一下亚投行行长女儿的经历:初中通读莎士比亚原著,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出身的不同,孩子的未来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自强不息,寒门弟子也能成功逆袭
[MVC:PAGE]
据统计,近些年耶鲁大学录取的新生,只有15%的家庭年收入在6.5万美元以下。众所周知,美国常青藤联盟最初就是富人的俱乐部。在这个拼爹的时代,穷人家的孩子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拼搏出一个好的未来,好像比父辈更困难。但是,要相信,命运的手掌里面总是有漏网之鱼的。最典型的的案例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当年,这位贫穷的学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并于43年后当上了北京大学校长。不仅是周其凤,还有潘石屹、俞敏洪都出自寒门……
英国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每过7年,导演会再去重新访问这些他们。最后我们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穷孩子,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另一个典型的寒门子弟逆袭的案例来自江西九江。这位贫寒学子邬军求学路上的感人故事令人动容,他的家庭异常艰难,但他从未主动伸手向政府要过救助款、未申请过低保,这样的家庭塑造了邬军自强自立的性格。1996年出生的他话语中透着青涩,言谈中透着坚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学习上的热情,最终被心仪的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录取。
拼爹时代,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
然而,对于现在这个处处拼爹的时代,寒门弟子逆袭的“神话”却相对难再现。因为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寒门学子,很早就注定了要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才5岁,但是却已经在教育上投入了六位数,去学习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等兴趣特长班。这些良好的教育对穷孩子来说,无疑是异想天开。
前几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而在大多数人眼中,清华大学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或教师,每年与父母至少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经历……这,直接就把穷孩子与清华大学彻底隔离了。
与中国情况不同,美国大学经常会招收不同的学生群体,因为在他们看来,通过招收不同国家、种族、经历、职业的学生,形成一个多元丰富的学生群体,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活泼、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生态环境。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穷孩子的出路,除了他们本身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外,更重要的在于整个社会。一个成熟的社会,理应尽量照顾到弱者的利益,并向他们有所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