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当前选择:武汉

当前位置: 武汉学大教育 > 武汉资讯 > 武汉

2014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1-15 16:05:17

唐宋元明清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作为著名的几个时期,在这几个实际当中不仅我们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唐宋两个时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2014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

唐诗宋词选读鉴赏

编选 王瑞星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赏析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且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华美的筵席固然令人兴奋,但它是为送行而设,所以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即景传情.承首联而引出寓别的主题。这一联从谢眺《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更显得出语自然和意境深远,确切地表达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把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描写夜空的景色。诗人为什么这样变换描写角度呢?原来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好象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时间在悄悄逝去,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谁能预期到何年何月才能见面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此行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在《春夜别友人》的第二首中,他就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但无惊人之句。诗人似乎不屑于在字句上精雕细琢,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近人已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脁《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对照二诗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因有创。这主要表现在,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陈诗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巧作布置,在情和景的安排上,首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透发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极为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这些都是前人的同类作品所不及的。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赏析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是杜甫的祖父。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晋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陆丞,作者友人,不详其名,时为晋陵郡丞。《早春游望》是陆丞所作的诗,本篇是唱和之作。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指出:“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意境深远,语言清丽自然,称得上是这种新兴诗体的典范作品。本诗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全诗因物兴感,写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从通篇来看,作者用的是即景抒情的常格,但开头却不落俗套,偏不从自然景物起笔,而是从自身写起.首句“独有宦游人”突出了诗人作为一个异乡游子与本地欣赏春光者迥然不同,为下文伤春蓄足了势头。《唐诗别裁集》评此句为“警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也引纪昀的话评论说:“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所论皆确。次句“偏惊物候新”,高度概括,涵盖全篇,堪称“诗眼”。其中“偏”字呼应首句的“独”字,“惊”字感情色彩更浓,显得生辣而警醒。“偏”、“惊”合用,点明了多情的诗人对自然景物特有的敏感,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诗的主旨,正是抒发这伤心人独特的“惊”春之情。如果把此诗比为一支伤春的乐曲,则这两个字显然起到了为全曲的抒情旋律定调的关键作用。再看“物”字衍出下文的“云霞”、“梅柳”、“黄鸟”、“绿苹”,“候”字关合下文的“海曙”、“江春”、“淑气”、“晴光”等等。而一“新”字则扣住诗题的“早”字,使得诗歌因物兴感的中心内容更加鲜明动人。真是脉络井井,关锁紧密,字字千金。

诗的中间两联,淋漓尽致地铺写“物候”的“新”。这是两组辞藻清丽、声调谐畅、境界华美的对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一联,推衍诗题之“望”字,写诗人远眺时的所见,在海阔天空的宏大背景中描画出江南早春瑰丽迷人的风物。这里没有用一个颜色字,然而由红霞、红梅、红日和碧海、蓝天、绿柳,清江织成的五彩缤纷的景色却跃然纸上,色泽感十分鲜明。这一联不但生动地写出了物象,而且更与人观察景物的心理感受密合,因而诗意盎然。动词“出”与“渡”十分传神。破晓时,太阳象是从东海升起,云气被阳光照耀,蔚成绚烂的霞彩,也好象和旭日同时从海中出来,所以说“云霞出海曙”。江南比江北早暖,梅柳透露春意也比江北为早,人过江而南,忽见梅已开花,柳已发绿,似乎梅柳一过长江就变换春装似的,所以说“梅柳渡江春”,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从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二句变化而来。前一联既写“望”中远景,这一联则续写“游”时所见,处处关合题目,针线十分绵密。比起上一联,这一联写景更加深入细致,使人读后如同亲身感受到春天的萌动和春光的和煦。动词“催”与“转”更加传神.温暖的春气使万物复苏,连黄鹂的鸣叫也似乎是由它“催促”所致,晴朗的阳光照射到水面上,使水中的苹草也很快由嫩绿“转”为深绿。物态的变化全由这两个词的巧妙使用而活灵活现,作者文心之细于此可见一斑。

诗的末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正面道出自己伤春思归的本意,并以闻“歌古调”缴足题面,点明和诗之旨。这两句说,陆丞的诗好象使作者忽然听到了古人的歌曲,不觉勾起了回乡的念头,以至泪下沾巾了。上文“惊”物候之“新”,叹春光之美,都是为这里引出“归思”而作铺垫陪衬的。春景是触发“归思”的媒介物,陆丞的早春游望诗更对“归思”的燃烧起了催化作用,故此处以“忽”字作转折,将上文的明媚与欢跃之景突然一下子打入伤感凄怆的气氛之中,达到了抒发伤春之情的目的。这一顿挫,与篇首的“惊”字遥相呼应,愈见此诗婉曲跌宕之妙。

唐诗宋词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上经常见到的,是同学们必须要学习的,这里希望大家好好看看2014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赏析。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